【轩辕氏网新闻】轩辕轲:以教育实现兼爱理想,培养“兼士”

    中华轩辕氏网 2019年11月13日 轩辕轲


以教育实现兼爱理想,培养“兼士”

----墨子论教育的功能和目的


   墨子生活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约晚于孔子十几年。墨子开始也“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才“背周道而用夏政”,抛弃儒家崇尚周礼的思想,改而尊奉夏禹勤苦救世的精神。墨子对包括《诗》、《书》百国春秋在内的古代文化知识有很高的造诣,也有很丰富的实用科学知识和军事知识。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春秋战国之际与儒家学派对立,并称显学。墨家学派既是一个学术团体,也是一个政治团体。这个学派,非常重视实践,“上说下教......虽强聒不舍”,“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组织纪律,类似宗教教规,十分严格。一般认为:墨子是属于小生产者即所谓的“农与工肆之人”的思想代表。


   墨子站在“农与工肆之人”的立场上,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希望通过改良的途径,解决社会动乱、生民苦痛的问题。他的改良途径,集中起来,就是实行“兼相爱,交相利”。而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又主要依靠以勤苦救世的精神,“上说下教”。这其间,就充分显示了墨子的教育功能论思想。



   墨子认为:社会上的种种问题,大而至于国家间的战争,小而至于儿子的不孝敬父亲,都起源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由此,他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下》)墨子由兼相爱进而衍生出交相利,提出来所谓的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就是要看待别人的国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国家一样,看待别人如同看待自己一样。“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能这样,天下的一切祸乱怨恨,也就不会发生了。

  对于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要进行“上说下教”。在墨子看来,只要当世的君主信服“兼相爱,交相利”的道理,用给予奖赏、给予荣誉来鼓励人民,用法律刑罚来强制人民,人民就会做起“兼相爱,交相利”的事来。这是他“上说”的见解。至于“下教”,一方面是自己办私学,教育弟子,培养人才;一方面又要求国家任用贤良之士,“劝以教人”。墨子认为:这种“上说下教”的工作很重要,国君、执政者能够采纳并实行他的学说,国家就会得到治理,一般人士能够采纳并实行他的学说,个人的操行就能修养得很好。也正是因为这样,墨子对那种无视或贬低教育作用的论调,就要加以反驳。《墨子*经说下》记载有这样一段驳论:“学也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故告之也,是使知学之无益也。以学无益教,悖。”这段驳论,表面上是揭露那些宣讲学习无益的人,存在着逻辑上的错误,因为这种人既说学习无益,又要去教人,就是自己陷入矛盾之中;实际上,这段驳论是批驳道家那种否定文化、否定教育的思想。

   墨子在肯定教育的功能方面还有一种很可贵的思想,就是用教育的手段鼓励社会生产。在弟子们提出什么是实行墨家大义的重要方面这一问题时,墨子解释说:“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可成也。”《墨子*耕柱》谈辩、说书,属于上说下教方面的义事,而“从事”则是属于创造财富一类的生产劳动。墨子作为小生产者思想的代表,是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能赖其力者不生”的,所以他把百工之人各从事于其所能,农夫农妇耕种纺织等等,都作为他们各自分内之事,要求他们努力做好。墨子向弟子们这样进行有关生产劳动的教育,显示了其教育思想的进步性和实践性。至于能上说下教的人去做上说下教的工作,墨子更是十分肯定这种人在实行墨家大义上的重要性。《墨子*鲁问》篇记载的墨子对吴虑发表的一篇议论,就说明了这一点。吴虑是一个冬耕夏陶、自食其力的学者,是一个能作上说下教工作的人,但他只看重生产劳动,知道墨子是用墨家的大义向他说教,表示了对墨子说教的不赞成的态度。而墨子则对吴虑说:一个人的耕织所得,分给天下的人,没人只能得到很少一点儿,而做说教工作,教给很多人懂得大义,实行大义,比起从事生产劳动来,成绩要大的多。即使就生产劳动说,教给大家做好生产劳动,也要比只是自己做好生产劳动,成绩要大得多。这番议论,更表明墨子对教育功能的很充分的评价。


 为了推动实行兼爱理想,墨子提出必须培养“兼士”和任用贤良之士,作为王公大人的辅佐人员,由他们去“劝以教人”。所谓“兼士”,按照墨子的思想,是指所爱无亲疏远近差别的一类士,不同于所爱有亲疏远近差别的“別士”。墨子这样区别“兼士”和“別士”,其实是把墨家的教育目的与儒家的教育目的区别开来。这一区别,本质在于墨家讲爱,是爱无差等;儒家讲爱,是爱有差等。墨子对“兼士”、“別士”,作了很具体的说明。墨子指出:在“爱”上抱持“兼”的思想的士,对待他的朋友,如同对待他自己一样;对待他朋友的亲人,如同对待他自己的亲人一样。他看到他的朋友或他朋友的亲人有了饥寒病痛,就送衣送食,加以照料,死了还要去帮助埋葬。而在“爱”上抱持“别”的思想的士,认识和行动则完全两样。通过这样具体的说明,墨子指出:一切好事的产生,都是由于爱人利人,在爱上抱持“兼”的思想和态度;一切不好的事情的产生,都是由于不爱人不利人,在爱上抱持“别”的思想和态度。由此,墨子提出“以兼易别”《墨子*兼爱下》,也就是用在爱上“兼”的思想代替“别”的思想,用“兼士”改变或代替“別士”。墨子要求培养“兼士”和改造“別士”为“兼士”,正是其教育目的的实质。

   对于任用贤良之士,包括任用按墨家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兼士”,墨子认为这是执政者能否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条件。执政者如果尊重贤能的人,把他们引为自己的辅佐人员,加以实用,国家就能得到治理。任用贤良之士多,国家就治理的好;任用贤良之士少,国家就治理得差。墨子对于被任用的贤良之士包括“兼士”提出的要求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都要尽其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动乱的社会得以安宁。墨子对国家需要的贤良之士包括“兼士”提出的这一要求,其实也是教育目的里应该包括的要求,这里只不过作为人才的标准反映出来罢了。史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旋踵”,表明墨子的弟子们都有为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就是说,墨子关于教育目的要求,在其学派内部,是能够很好实现的。


备注:本文选自1994年版《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纂要》

编辑/轩辕威

作者简介:

轩辕轲:(1926--2015)字敏毅,毕业于河南大学.河南省睢县人。中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编审、教育科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著有《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纂要》、《中国教育思想通史》龚自珍、魏源的教育思想一章,《中国教育魂》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两章。发表有《顾炎武的社会教化思想》、《颜元的社会教化思想》等有关教育思想的论文十余篇;《文心雕龙创作论的若干心理学考察》、《文心雕龙杂摭》等有关古代文论研究的论文数篇。担任《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南宋事功学派及其教育思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教育》、《基础心理学》等多种获奖学术著作的责任编辑、终审。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