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氏古代名人】轩廷葵事略考

    中华轩辕氏网 2023年3月29日 轩艳青


轩廷葵(1652-1708年),字英次,号锦坡,清康熙已卯科(1699年)举人,候补内阁中书舍人。关于轩廷葵事迹的文献较少,族谱中收录了轩廷葵的好友李中[1]写的《轩英次传》,为我们了解轩廷葵其人其事以及轩辕氏家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文通过这篇传记,一是探讨轩廷葵身上具备的孝顺父母、兄弟和睦、待人真诚、急公好义的传统优良美德,为当今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二是,轩廷葵身上所体现的学风和家风,折射出封建时期的农民文化及其生活状态。轩辕氏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且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从轩廷葵的事略,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轩辕氏家族出了不少有功名身份的读书人,在地方具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同时,也反映出轩辕氏家族一直致力于从“耕读传家”向“诗书传家”转变的努力和追求。

一、轩廷葵家世源流

 据1885年版的《睢鹿世家·轩辕氏谱》所载,轩廷葵这一脉将轩秉彝为一世祖。轩秉彝有二子,长子轩和,次子轩贵。元末明初,睢县灾荒不断,灾害频发,据《睢县志》记载,1295年,“睢州蝗灾”;1296年,“黄河在睢州襄邑县决口”;1297年,“黄河大泛滥,睢州田园村落淹没”;1298年,“睢州一带蝗灾。是年六月,睢州大水”;1312年,“黄河在睢州决口”;1342年,睢州大水。按:康熙《睢州志》载:“终元史书,河决睢州者十七”。光绪十八年版《绪修睢州志》则云:“今查《元史·五行志》,止得河决者五,大水者二,余未详”。康熙志或另有所据。[2]由此可见,在元末明初,睢县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轩秉彝一家为了生存,才被迫离开故土家乡,逃荒至柘城求生活。直到年景有所好转,轩秉彝的长子轩和举家迁回了睢县轩老家。

 轩和有五子,分别是:轩軏(yue)、轩辂(lu)、轩辅、轩载、轩軾。轩廷葵这一脉的世序是:自第二代轩和之后,三代轩辅(轩和第三子),生一子轩文明——四代轩文明,生一子轩培善——五代轩培善生三子,长子轩简在,次子轩公乘、三子轩公佑——六代轩简在,生一子轩伟——七代轩伟,生一子轩扬——八代轩扬生三子:轩思、轩冕、轩执——九代轩冕生子六,分别为:轩廷桂、轩廷葵、轩廷玉、轩合德、轩廷英、轩廷桢[3]。此为轩廷葵一脉的家世流传。

二、轩廷葵家学渊源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轩廷葵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考中举人[4],候补内阁中书舍人。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考中科举并获得功名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农民家庭要培养出一个读书致仕的知识分子,需要三代以上,甚至更多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轩廷葵能够考中举人,一是个人勤学苦读努力的结果,二是家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读书学习方面,轩廷葵有着得天独厚的家庭条件。


 轩廷葵读书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在轩廷葵这一脉中,自二世祖轩和至轩廷葵这一代(只算直系内的),有功名身份的人有14人,如表1:

表1:轩廷葵一脉功名表

世序   二世   三世   四世   六世   七世  

姓名   轩和   轩辅   轩载   轩軾   轩文明   轩简在   轩伟  

功名   举人(明)   庠生(明)   庠生(明)   庠生(明)   庠生(明)   庠生(明)   廪膳生[5]  

  八世   九世   十世  

姓名   轩扬   轩思   轩冕   轩廷桂   轩廷葵   轩合德   轩廷槐  

功名   庠生   岁贡生[6]   举人   廪生   举人   庠生   庠生  

注释:此表格是根据光绪乙酉年(1885年)版族谱《睢鹿世家·轩辕氏谱》和1921年《轩辕氏族家谱》统计和整理而得。

 从表1可以看出,轩廷葵这一脉有功名身份的人中,当官致仕的有:轩和,明朝永乐癸(gui)卯科(1423年)举人,据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记载,他任“瑞州府照磨”。[7]1885年版《睢鹿世家·轩辕氏谱》记载,轩和以“经魁”获得举人身份,“敕授江西瑞州府照磨厅暑知府事务加中宪大夫”。轩廷葵的大伯轩思,任遂平县教谕,掌管一县文庙祭祀,负责教育县学所属生员。轩廷葵的父亲轩冕,字服周,号文通,顺治辛卯科(1651年)举人,授文林郎江西赣州府兴国县知县。这些中举致仕的先人为后世子孙读书做官树立了榜样。

由上表还可以看出,轩廷葵这一脉非常重视读书,虽然在这些有功名身份的14人中,大多数人功名不显著。但是,这一脉能够出这么多有功名身份的人,也可以看出,这一脉很重视教育。在那个年代唯有读书,考取功名这一条通天大道。轩廷葵这一脉有着重视教育的家风,为后世子孙读书考取功名奠定了基础。

 轩廷葵能够考中举人出仕做官,得益于出生在这样重视教育且有文化底蕴的家庭。据《睢州志》载,轩廷葵的父亲轩冕,“朴厚肯任事。”[8]轩廷葵深受其父亲性格的影响,养成了踏实肯干的务实作风,尤其是在治学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学到只是最粗浅的,只有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将所学的与现实结合,学以致用,才能写出有“灵魂”的文章。

 读万卷书,需行万里路。对于这一点,轩廷葵深有体会。他读书治学,不拘泥于书本,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和阅历,他“尝携一童子南涉大江,过洞庭,往返数千里”,“其后两入关内”。轩廷葵不仅酷爱读书,而且所学繁杂,学识渊博,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轩廷葵“好谈兵,于六壬遁甲之术,皆通其大意,尝遇一黄冠师,推太乙数,自云:三十年始窥其秘。英次览其书,一夕与之语,遂屈之。”由此可见,轩廷葵非常聪慧,除儒家的四书五经之外,还博览群书,学识丰富,能够将书“吃透”,并有深刻的见解,因而能够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让别人信服、折服。

三、至善至孝的品德和至真至纯的性格

 一般来说,在封建社会能够培养出举人的家庭,需要有一定的财力,才能够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撑他读书参加科举。然而,轩廷葵的家庭并不富裕,“每举贡典衣应之。”他参加科举的资金还是靠典卖衣物来筹措的。他的父亲轩冕曾任江西赣州府兴国县知县,做官公正廉明,为人清廉,无财力来置办家产。据《睢州志》记载,轩冕“筮为兴国县知县。有军倚势夺民田,冕力争於上,卒判与民。邑人至今称之。”[9]

 正是在这样家庭教育之下,一方面,培养出他至善至孝的品德,作为人子,侍奉父母尤为孝顺,“事母,色养无违。”与兄弟们之间相处和睦,没有间隙,例如,他与兄长廷桂“终身怡怡,无间言。”而且,他还经常接济兄弟,“诸弟贫甚,衣食租赋,皆仰给焉。”他自己过的不富裕,但他还是不断的接济兄弟,以致于考科举的时候,穷的只能“典衣应之”。在这样的家风之下,使轩廷葵具有了至善至孝的品德,有担当、有责任心。

 另一方面,培养出轩廷葵至真至纯、刚直不阿的性格,“刚直自许,不屈己”。轩廷葵做人非常正直,不说违心之话,不做违心之事。尤为难得的是,轩廷葵做到了言行一致,始终如一。李中在《轩英次传》中称赞道:“予与英次同入乡校,至英次死时,近三十年矣。稔其无不由衷之言,无不可告人之事,固有真无伪者也。”不管在任何时代,能一生坚持做到言行始终如一的人不多。

 李中之所以对轩廷葵纯真的性格非常赞赏,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夫世风之薄久矣,人心之伪甚矣,士品不立,习俗移人,善柔便佞之友比比皆是。”李中的这些话,或许意有所指。他以轩廷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高洁和道德操守,来与世人虚伪者做对比,借以讽刺和抨击社会上的存在的不良风气,也是他抒发心意,对那些虚伪者、谄媚之人的鞭笞。进而,更凸显出轩廷葵至真至纯的性格,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尤为难得。

四、轩廷葵家族的人脉关系网

 轩廷葵为人心地善良,善于替别人着想,说话做事都能够顾及到别人的感受。李中在《轩英次传》中言道:“英次与人语,恂恂若恐伤人者,至事有关于名义,或切于人之利害,又往往奋不顾身,掉臂争先,不肯为豪贵绌。于人有大过,未尝扬其恶,然内而子弟,外而友朋,苟有非礼必面折之,不稍恕”。“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轩廷葵与人交往,不说伤人的字话,别人有错又能指出来让其改正。他的的善良、刚直,赢得了别人由衷的尊重。

 轩廷葵还比较急公好义,因而人缘非常好,交到很多好朋友。“英次与人交,自卿大夫、文学之士以及豪客健儿,皆与之昵,有求辄应,急人之急,不啻己急。”由此可见,轩廷葵待人真诚,始终如一,“虽屡为轻薄所欺,终不改,宁为厚勿为薄也”。轩廷葵的这种至真至纯、与人为善的性格,使他交到很多知心朋友,受到好友们的敬重。李中就是其中之一,“予与英次同入乡校,至英次死时,近三十年矣。”

 在轩廷葵的人脉关系网中,有卿大夫、文学之士、豪客健儿,还有当地的文人雅士和地方官员。2023年年初,在睢县轩老家八院庄发现的残碑即是轩廷葵家族与地方官员交往的佐证。残碑的主体内容已经无法辨识,碑刻上清晰可见的,一是时间,上款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二是,碑刻落款人物的姓名和职务。在这落款的四人中,只有知州戴公、知州马公两人的比较清晰。查《睢州志·州官表》得知,知州戴公为戴斌,满洲籍,常德人,进士出身,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二月任睢州知州;知州马公为马世英,正黄旗荫生,米脂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任睢州知州。[10]由此可知,碑刻的落款四人的顺序是按照时间排序的,而且职务都不低。

清朝顺治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间,在知州戴斌、马世英之后担任睢州知州的是:陈应辅(应富),辽东人,举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再任睢州知州(第一次任睢州知州是康熙二十年)[11];胡范,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任睢州知州;连肖先,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任睢州知州。[12]轩辕氏家族中能够与知州这样级别的官员结交的,与地方官府关系密切的,一定是具有较高的功名身份且有一定官职的人员。根据光绪乙酉年(1885年)版族谱《睢鹿世家·轩辕氏谱》,在康熙四十一年前,查到的人物如下:轩冕,顺治八年(1651)辛卯科举人;轩辕易,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年科举人,顺治己亥年(1659年)进士;轩廷葵,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年科举人。在以上人物中,轩辕易任江南扬州府江都县知县,轩冕任江西赣州府兴国县知县,轩廷葵勅授文林郎内阁中书人。

 轩廷葵做官方面,文献较少,情况也不详细。李中在文中说道:“自卿大夫、文学之士以及豪客健儿,皆与之昵”。一句“皆与之昵”,说明轩廷葵人缘非常好,善于做人。李中还将他与他的祖辈轩輗[13]等人相提并论,“前明有轩公輗者,英次八世之从祖也,直节清明,与海忠(海瑞)介埒。予先君之同年友轩辕公胤者[14],英次之族,父为县令,强项之声闻于朝廷,使英次有所表见于二公者,庶几近之矣。”以上足见,轩廷葵做官非常正直、清廉。

 由上可知,有资格有能力与睢州知州这样的地方官员结交和来往的主要是轩冕、轩辕易、轩廷葵。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功名身份,且担任一定的官职,且有一定的功绩,如轩冕,在任兴国县知县时,“有军倚势夺民田,冕力争於上,卒判与民。邑人至今称之。”[15]尤其是,轩廷葵为人急公好义,人缘好,结交到的人也比较多。这一时期,轩辕氏家族与睢州地方官府之间交往密切,且有一定的影响力,要不然像知州戴斌、马世英这样的官员也不会给轩辕氏族人碑刻上题字和落款。

 综上可知,在当时,轩辕氏家族在睢州具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从轩廷葵两任妻子的家庭背景,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睢州四大家族蒋家蒋奇猷的孙女。[16]据《睢州志》载,蒋奇猷,字壮其,“幼丧父,事母至孝。顺治丙戌举於乡,富而好施。”[17]蒋家在睢州有较高的声望和地位,而且家境比较富裕。一般来说,封建社会里是非常注重门当户对的,他之所以能将自己的孙女嫁给轩廷葵,一是,说明轩辕氏家族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声望和地位;二是,看重轩廷葵的个人品质,“英次孝友人也,事母,色养无违。”蒋奇猷是一个至孝之人,轩廷葵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蒋奇猷正是看重轩廷葵的这一优点,即使轩廷葵家境并不好,也与之结亲,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轩廷葵。

 轩廷葵第二任妻子王氏是王益臣的女儿。王益臣,字夏乡,敕赠文林郎,直隶保定府新安县知县,廪膳生员。[18]从家谱记载看,轩廷葵与蒋氏无子嗣;与王氏育有二子(轩輹和轩仁)四女。由轩廷葵的婚姻可以看出,在当时,轩辕氏家族具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

五、轩辕氏家族历史悠久的佐证

 睢县轩辕氏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唐贞观年间始祖轩辕豹迁居睢县之后到新中国成立,睢县在历史上屡遭兵燹(xiǎn)和黄河频繁决口的河决之灾,轩辕氏旧有谱牒“散亡几尽,即有一二幸存者,亦多缺略失载,世系若失宗支焉。”[19]又因连年灾荒,轩辕氏族人相继凋零,也无财力修撰族谱。因而,导致自一世轩辕豹至八世“世居睢州长岗轩老家庄以下绪失”,“九世至秉彝(第十七世)失绪”[20]。轩辕氏族的谱系自轩辕豹到轩秉彝之间缺失的部分,现今已难以补齐。

  据1885年版的《睢鹿世家·轩辕氏谱》谱序所载,元末明初之后,轩辕氏族人不断修缮族谱,“我族谱创修,于和祖瑞州公,尚书輗公,继修于兴国知县冕公。自顺治迄至乾隆戊申又继修于翰林院检讨圻公”。九十余年后,光绪乙酉年(1885年)轩辕桂芳等人重新修撰族谱。目前,轩辕氏族保存比较完整的族谱是1885年版、1921年版和八十年代的三套族谱。

 从轩辕氏保存下来的族谱来看,足可以证明轩辕氏家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李中写的这篇《轩英次传》也是佐证,“轩辕之受氏尚矣,英次亦轩辕氏也。其以轩为姓,不知始自何代。”不仅如此,近年来出土的碑刻也可佐证轩辕氏家族历史的悠久,如上文所述于轩老家八院庄发现的残碑以及《明故庠生独冈轩中规墓志铭》等。据轩中规[21]墓志铭记载,“轩氏之传,世代莫考,或云唐宋以来世居睢郡长冈之东,历年既久,子孙繁衍,俗呼其地为轩家寨。”

 综上,从《轩英次传》一文可知,轩廷葵是一个至善至孝和至真至纯的人。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人刚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从不做虚伪、违心之事,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这种品质非常难得。虽然他家境贫困,少时不得志,但是,他从未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在家里,作为人子,非常孝顺,侍奉母亲“色养无违”,而且与兄弟之间相处和睦,从无间隙;在外,交游广阔,而且他交朋友以诚待人,又急公好义,受到友人的尊敬。轩廷葵身上的这些优点,虽是“荧火之光”,但能与“皓月争辉”。

 遗憾的是,轩廷葵的诗文没有传下来,对于他的学术追求和学术造诣,我们也只能从《轩英次传》一文中,以窥一二。轩辕氏家族虽是一个农民家族,但是,非常重视文教工作,重视子孙的教育,注重家谱的修缮。这表明轩辕氏家族,一直致力于从“耕读传家”向“诗书传家”转变的努力和追求,期许家族的振兴和后世子孙的枝繁叶茂。

附录:

《轩英次传》

撰文:李中

夫世风之薄久矣,人心之伪甚矣,士品不立,习俗移人,善柔便佞之友比比皆是。其刚直自许,不屈己,不谀人者往往难之,乃有反薄从厚,去伪存真,刚以植其骨,直以养其气,如吾友英次者,今也则亡矣。余恐其名不出里而无闻于后也,乃为之传曰:英次轩姓,名曰廷葵,睢州人也。父冕,顺治辛卯举人,兴国知县,卒于官。后官不受,代久羁其家累。英次年未弱冠,力争之,不少摄,是时已崭然见头角矣。年二十余为诸生,为文好奇,人莫敢撄其锋。康熙己卯举于乡,庚辰(1700年)丙戌(1706年)两试礼部不第,未几随卒。

英次孝友人也,事母,色养无违。其兄廷桂,亦名诸生也,终身怡怡,无间言。诸弟贫甚,衣食租赋,皆仰给焉。英次力不给,每举贡典衣应之。英次奇伟人也,少时不得志,尝携一童子南涉大江,过洞庭,往返数千里,人不解其故,英次亦不能自名,其胸中欲何为也。其后两入关内,一时游侠雄长安里中者,皆奔走之,又好谈兵,于六壬遁甲之术,皆通其大意,尝遇一黄冠师,推太乙数,自云:三十年始窥其秘。英次览其书,一夕与之语,遂屈之。予见英次与人交,自卿大夫、文学之士以及豪客健儿,皆与之昵,有求辄应,急人之急,不啻己急。虽屡为轻薄所欺,终不改,宁为厚勿为薄也。

予与英次同入乡校,至英次死时,近三十年矣。稔其无不由衷之言,无不可告人之事,固有真无伪者也。英次与人语,恂恂若恐伤人者,至事有关于名义,或切于人之利害,又往往奋不顾身,掉臂争先,不肯为豪贵绌。于人有大过,未尝扬其恶,然内而子弟,外而友朋,苟有非礼必面折之,不稍恕,其刚直有如此者,呜呼,以英次天性之孝友,人物之奇伟,既不可以不传,况余犹及见前辈风流。其待物必厚,其立心必真,其性必刚,其言必直,自予涉世以来,惟英次为然。以今之世风,今之人心,今之士品,如英次者,讵可少乎哉?呜呼,可惜也,抑可悲也夫。

李中曰:轩辕之受氏尚矣,英次亦轩辕氏也。其以轩为姓,不知始自何代。前明有轩公輗者,英次八世之从祖也,直节清明,与海忠介埒。予先君之同年友轩辕公胤者,英次之族,父为县令,强项之声闻于朝廷,使英次有所表见于二公者,庶几近之矣。

文中人物介绍:

轩輗:之惟行,号静斋,明永乐十八年(1420)举人,永乐甲辰(1424)科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以清操闻天下,被誉为“一簏廉吏”,谥号“介肃”。(明史有传)

轩冕:字服周,号文通,顺治辛卯(1651)举人,兴国县知县,《睢州志》有载,轩英次之父。

李遥:字襄水,顺治甲午(1654)科举人,亚元;顺治己亥科(1659年)进士,与两任江都县知县山东轩辕胤(避圣讳改名允)同科进士。李中之父,《睢州志》有传。

轩廷葵:字英次,康熙己卯(1699)科举人。

李中:康熙壬午(1702)科举人;康熙己丑(1709)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四川叙州府军粮卫同知。

轩辕胤:避圣讳改名允,山东东平人,顺治丁酉(1657)科举人,顺治己亥(1659)科进士;康熙六年任江都县知县,康熙八年再任。

---------------

[1] 李中:康熙壬午(1702)科举人;康熙己丑(1709)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四川叙州府军粮卫同知。下文中引号”内引用的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无注释者),皆出自族谱内李中写的《轩英次传》。

[2] 睢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睢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3] 据光绪版族谱《睢鹿世家·轩辕氏谱》记载,轩冕兄长轩思“生子一,少亡,继子一”。轩冕“生子六,以六承兄应继”。也就是说轩思的孩子轩廷槐早逝,轩冕将第六子轩廷桢过继给了轩思。

[4] [清]王枚编撰:(光绪十八年)《睢州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页。

[5] 廪膳生即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

[6] 即岁贡。《大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教官及在籍恩贡生、岁贡生、监生,愿就本省乡试者,均许与生员一体考送,卷面书'官'字、'贡'字、'监'字,另案发落。”明清时,每年或二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成为岁贡(即保送生)。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如蒲松龄、吴承恩。

[7] [清]王枚编撰:(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131页。照磨:元朝建立后,在中书省下设立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另肃政廉访司中负责监察的官员也称照磨,“纠弹百官非违,刷磨诸司文案”(《元典章》)。明朝在各地继续强化照磨制度,在各省布政使司中,均设照磨1人,从八品;按察使司中,设照磨1人,正九品;各府亦设照磨1人,从九品。

[8] [清]王枚编撰:(光绪十八年)《睢州志》,第139页。

[9] [清]王枚编撰:(光绪十八年)《睢州志》,第139页。

[10] [清]王枚编撰:(光绪十八年)《睢州志》,第103、105页。

[11] [清]王枚编撰:(光绪十八年)《睢州志》,第104、105页。

[12] 睢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睢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页。


[13] 轩輗:字惟行,号静斋,明永乐十八年(1420)举人,永乐甲辰(1424)科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以清操闻天下,被誉为“一簏廉吏”,谥号“介肃”。《明史》卷一五八有其传。

[14] 轩辕胤:避圣讳改名允,山东东平人,顺治丁酉(1657)科举人,顺治己亥(1659)科进士;康熙六年任江都县知县,康熙八年再任。

[15] [清]王枚编撰:(光绪十八年)《睢州志》,第139页。

[16]见光绪1885年版族谱《睢鹿世家·轩辕氏谱》“忠”字谱“轩廷葵”一栏的记载:“蒋太君系丙戌科举人,敕赠徴仕内阁中书舍人,乡饮大宾,崇祀乡贤,应赠翰林院,讳奇猷,字壮其,号半坡公孙女”。

[17] [清]王枚编撰:(光绪十八年)《睢州志》,第139、256页。蒋奇猷,字壮其,幼丧父,事母至孝。顺治丙戌举於乡,富而好施。顺治十六年(1659年)大水害稼,道殍(piǎo,饿死的人)相望。巡抚贾公汉复檄推官符应琦劝赈,奇猷以粟百五十石应之;复自出家粟,於同善寺煮粥,食饿者,躬日省视,皆精好可食,远近至者数百,麦熟始罢。比去,人予一笠一镰,众感拜,欢声震数里。巡抚上其义,得旨旌之。同时有生员魏运兴,亦在白云诗施粥,全活甚众。巡抚表其里曰:“儒林仁人”。(以上旧志)

[18] 见光绪1885年版族谱《睢鹿世家·轩辕氏谱》“忠”字谱“轩廷葵”一栏的记载:轩廷葵的第二任妻子王氏,“敕赠文林郎,直隶保定府新安县知县,廪膳生员,讳益臣,字夏乡公女。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初八日申时,卒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二月二十二日申时,享年六十一岁。生二子四女。长适赵崑龙;次适刘迪曾;三适监生王宗先;四适柘城监生李以和。”

[19](民国)《轩辕氏家谱·谱序》,1920年,石印本,开封永丰印刷处印制。

[20](民国)《轩辕氏家谱·睢太轩辕氏族谱》

[21] 据轩辕氏家谱记载,轩中规,明朝进士,曾任山西平安府知府。


作者:轩艳青,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